这几年,网络披着“新媒体”的华丽外衣裹挟了我们的生活,以屏幕浏览为时尚的阅读正在替代青灯黄卷的展读,网络碎片化的表达也成为写作的主要方式。不同年龄的人群都随波逐流地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。年轻人就更不用说了,如果还在纸阅读,或者还在一篇一部地写作,似乎已经成为旧事。
但陈晨却反其道,在一个追求网络表达的社会,不合时宜地努力寻求着纸质阅读,以及用流畅完整的文学叙述抵抗着一种随意支离的键盘宣泄。当她捧着一本厚厚的书稿,让我给她写个序的时候,我大为惊奇。
认识陈晨,纯属偶然。那是好几年前,我被请到一个图书馆做讲座,当时为我做主持的是一个女大学生。做讲座的主持人,其实大可走过场,照本宣科地介绍嘉宾简历和讲座题目即可,不必当真。但是当我坐在讲台上,听着她介绍我的时候,发现她还确实当了真,她显然读过我的书,而且还有她自己的理解。等到我讲座完了之后,她再上去总结,就更让我刮目,如果说开场白可以提前准备,但讲座总结却是现场根据我的演讲内容提炼的,她总结和概括得非常精到、准确,并且仍然有她自己的理解。这就让我记住了这个大学生陈晨。
后来有过几次见面,听她谈起要去武汉大学读研究生了,还感叹过时光飞逝。此后偶尔在网上交集,只言片语地交流,似有若无地联系。这就是当下这个网络时代最典型的“浅交流”,看似都在互相关注,实则各自活在自己的空间。
及至前些天,陈晨拿出了这么一骡子文稿,除了让我吃惊,也让我可以有一次和她进行“深交流”的机会。从一个人的文字走进一个人的精神世界,是最直接而且最可靠的路径。
一篇一页地翻下去,我逐渐了解这个天生具有才情的学生,一直走在文学的羊肠小道上。她的文字具有一种和她的年龄不相称的成熟感,我猜想像她这样小小年纪,应该是蜜罐里泡大的。但从文字中却时时感受到那种凄清之美、孤独之魅,她对李清照情有独钟,曾写过关于李词研究的论文,立论很坚实、观点极独到。她也兼爱李后主,甚至写过李后主的话剧,在我看来,她对李后主甚至有一种美好的畸恋。
李清照和李煜,成为她的文学偶像。
“二李”深刻地影响了陈晨的文风,这让她的文字与这个夸张、浮华的世道有些格格不入。她的文字有些忧郁,但又不哀伤;有些沉潜,却又不颓废;有些小资,却又不做作;有些玩世,却又不糜毁。总之她像走钢丝一样,时时在险处做几个动作却始终不掉下来,不断撩拨一下你的心,却绝不没完没了在一个点上死磕。如果把文章比作汤羹的话,陈晨的属于清汤,绝非罗宋浓汤。但她的清汤里,有一些香草,散发着淡芳,味蕾稍不敏感,便从舌尖溜走。
从文字可以看出,陈晨喜欢行走,而且喜欢无目的行走。这成为她切入生活、思考人生的主要手段,看得出她不是一个书呆子,尽管读文学读到研究生,但从不想把自己关在书斋里,这一点倒挺合古人的生活方式,古人是读书与行路两不误的,只坐在书房里读书的人最终只能做个酸秀才,是成不了大器的。所以我读到陈晨在凤凰、九寨、内蒙发感慨的那些句子,深觉不是从书本上来的,那是她的个人体验,具有唯一性。
转眼陈晨就要研究生毕业了,这本书可以视为她对自己学生时代乃至整个青春时代的一个交代,她在有意无意地为自己画一个标点,当然是顿号。她的人生画卷刚刚展开,后面还有逗号、感叹号、省略号和各种标点符号等着她书写。
陈晨在微博上有个封号叫“小白居士”,背着这本书走上社会,她从起点就不是白丁了。
2012年8月
于深圳无为居
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: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!!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