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国产电影经常因为失望而无语,这已经成了常态。而当看到一部好电影,竟也会失语,这倒是不曾料到的。看《1942》就是如此。
华夏星光的场灯亮了,我坐在椅子上,却半天起不来。此时已过子夜。
大仲马在《基督山伯爵》的最后用一句话做结:“希望和等待,是人生的要义”。1942年,那些饥民们在绝望中等到了活路,他们亲人的血与肉支撑着他们蹒跚着行走人生;我们终于等到直面那段不堪的历史;观众终于等来了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史诗,一部中国的史诗电影《1942》。过去我们已经对此不抱幻想。
中国的作家和艺术家经常被人诟病的是,不敢直面人生。他们自愿或被迫地选择集体闭眼,历史的尘埃便越积越多,以至将真相遮蔽。这个民族经受过太多的苦难,在这些苦难面前,人性曾经黑暗过,也曾经光明过,无论卑微还是崇高,都足以让中国人写上一百年,但鲜有人去做,因为他们深知那样去做,等待他们会是怎样。
刘震云做了这件事,他把一段令人发指的时光记录下来,用文字存档。文学是电影之母,他为《1942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冯小刚做了同样的事,他不屑于汇入娱乐的洪流,也不屑于用苍白的技巧去填充空洞的银幕。于是,我们看到了残酷的人生,以及残酷之下的温暖。《1942》让我们寒彻肺腑,又暖透心脾。
老东家和他的佃农们一道上路,在饥饿重压下的逃荒,让人们重新平等。他们忘记了原来的身份,只有饥饿是他们唯一的存在证明。当瞎鹿的老婆花枝,为了一块饼干说出:“给我一块饼,我跟你睡”的时候,所有的尊严都变得矫情,活下去是最高的尊严。这也许是人类面对绝境时的必然选择,我们在几千年的历史顿挫中反复看到,我们在二战中的集中营里也能寻见。当河南的女人们做出那些选择时,没有一个观众会轻视她们,相反当她们甚至在 濒死时,她们逐渐冷却的身子还要哺育羸弱的幼子。我们只能体会一阵又一阵剜心的怜惜。人类就是这么卑微而真实地活下来的,没有了这些苟且偷生的母亲,还有民族的延续吗?
从这个意义上说,我们都是饥民。我们的血脉里流动着交织的绝望与希望。只是今天人们吃饱了,而且太饱了,所以便很轻易地忘记了痉挛的肠胃和彻骨的严寒。
我们的民族有太多的磨难,却也有太多的遗忘。磨难不可怕,可怕的是磨难之后的遗忘。
《1942》的表演,是我看到的国产影片中最好的表演,没有表演的表演。张国立的老东家,徐帆的花枝,冯远征的佃农瞎鹿,都是活脱脱的灾民,我们几乎不记得他们原来的模样。陈道明的蒋介石,李雪健的河南省主席李培基,把一个对民生有罪的灵魂层次分明地剖开。令人称道的还有好莱坞明星阿德里安·布罗迪,他的那双悲天悯人的忧伤的眼睛,和《钢琴师》里忧郁的斯皮尔曼、《超脱》里孤独的亨利有着一脉相承的关联。其实人性的最深处是不分种族和肤色的。
我们在2012年遭遇1942,除了对腐败、专权、冷漠铭记于心,除了对人性最黑暗与最光明的赤裸揭示,我们仍然保有一丝希望,漠视民生的政府终将短命,“万里长城今犹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”,多少这样的政权成为过客。
《1942》告诉我们,中国导演不都是没有灵魂的。至少冯小刚不是。
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: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!!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